府第—-許駙馬府
許駙馬府為北宋英宗駙馬許玨的府第,歷代屢有維修,但至今仍較好保留完貌。現存宋代建築,即使全國也不多見。
許府主體為三落二陽埕一後包的四座落格局,中落兩側各帶相向從厝。整體對稱平衡、主次有序、結構嚴謹、古樸大方,它是宋代以前中原府第的繼承,更是後來潮州府第民居的雛形。從許府和其他後代大厝的比較,可以看出宋代同明清以後,樸素與浮華的不同審美價值。
大厝—-德安里
德安里位於揭陽市普寧洪洋鎮,是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方耀的府第,共分老、中、新三寨,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,房773間,是廣東省內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族群,更是潮汕院落式府第的集大成者。内裏潮汕民居的各種形制(竹竿厝、下山虎、四點金、三廳亙、四馬拖車、百鳥朝凰)一應俱全,可以說是潮汕民居陳列館。中寨新寨組成兩落四馬拖車,老寨規模最大,是一落百鳥朝凰。各寨的中間主體建築,都是一座三進的三廳亙作為“車”,大廳規模宏大,面闊表面三間,實質比五間猶有過之。尤其中寨祠堂,兩個陽埕都在中間建有橋道,設計模仿皇城的禦道,足見建屋者的大膽僭越。
祠堂—-從熙公祠
從熙公祠建於清末,是馬來西亞華僑建的一落四馬拖車佈局大厝。它最特別的是門樓的石雕,號稱海內一絕。尤其門樓方肚上的四幅石雕,全部是整塊大石立體雕刻而成,稍有差池,就前功盡廢。四幅有不同的主題,漁樵耕讀描繪中國傳統的四類分工;花鳥蟲魚是國畫中常見的題材;百鳥朝鳳,百鳥神態,躍躍欲飛;最出名是這幅士農工商,因為它有一段傳頌遠近的故事,故事主角就是牧童手上的牛索。由於這條牛索又長又幼,而且是懸空的,所以雕刻非常考功夫。前兩名師傅,都在差不多完成的時候斷了,整幅石雕就要重頭雕過,因此都羞憤辭職。到第三位師傅,終於雕成了,主人就邀請朋友來鑒賞。誰知席間有人不信是原石雕成,就用硬物去壓,一壓,就斷了,氣得師傅拂袖而去。這就是一條牛索氣死三個師傅的故事。現在看到的這條,其實是塑料仿造的。後來主人按照原樣,在新加坡再建一落,至今成為新加坡五大古建築之一。
古巷—-甲第巷
甲第巷位於潮州古城、牌坊街的南端,是舊時潮州望族聚居的義興甲三巷之一。潮州的古巷,好比北京的胡同。大多數到北京的人,都喜歡游一游舊城的胡同,感歎王謝樓堂與尋常百姓的對比,領略古意殘存的京都舊韻。潮州的古巷則是另一番趣緻。山高皇帝遠,這裡不守京城等級嚴厲的建築規範,不必像京城胡同的四合院那樣,門樓瑟縮一角,安分低調。在潮州的古巷,落落府第,都違規地將大門開在中軸線上,而且家家門樓,華麗張揚。門樓上民間傳說、二十四孝之類的石雕、灰塑、彩繪,不僅傳誦儒家傳統美德,亦有爭妍鬥麗的味道。
潮州人多數是中原世族移民的後代,爲了顯揚家聲,同訓勉後人莫忘根本,他們都會在門楣之上,刻記氏族的歷史出處或豐功偉績,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家人的姓氏來歷。因此潮州的古巷,就如一幅文化歷史圖卷,豐富多彩。走下三輪車,用雙腳慢慢閒逛,細意品嘗,才能領略箇中的深味。
古村—前美村
前美村是一條保存相當完整的古村落,不同時期的建築呈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。當中有巍巍高牆的古圍寨,有散落池塘小徑間的大厝,更有中西合璧的番仔樓。
前美村始創于元朝末年,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,村內傳統民居建築繁多,最具特色的是建于清末民初的陳慈黌故居建築群,其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,共有廳房500多間,集觀光、學術研究于一體,被譽為“嶺南第一僑宅”,是潮汕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的結合體。
全村古建築群隨處可見,當中永甯寨是陳氏先祖于清康熙至雍正年間所建,至今已有270多年曆史,占地一萬多平方米,共有廳房210間。據說該寨是陳氏聘請當朝國師郭鄔藩設計建造的,不但講究風水佈局,且有防洪、防盜、防澇等功能,是潮汕平原,目前僅存的四方型寨堡。原有的寨牆、寨耳、龍虎門和八卦井等建築至今保存完好,有較高的考古價值。
集市—-龍湖古寨
龍湖古寨位於潮州市潮安縣龍湖鎮,始建於千年前的宋,經明清擴建,而成現在規模。古寨以風水佈局,寨外四面水域,入玉帶環腰;寨內三街六巷,九宮八卦。街巷刻意彎曲,仿生龍態。路面以麻石砌成,中間直條仿龍脊,兩邊橫排是片片龍鱗。由於緊靠韓江,便利水運,鼎盛期的龍湖寨,是閩粵交界最主要的集市。
直街兩邊,盡是店鋪,時至今日,這些明代店鋪,大多仍完好保存。龍湖全寨基本仍保存古貌,寨內一派小國寡民的閑靜氛圍,仿佛回到古代。建築跨越宋元明清,當中尤其珍貴的,是保留若干宋式建築風格,為後人尋根,提供寶貴的線索。龍湖寨是個雜姓寨,寨內祠堂50多座,建築年代、風格各異,可說是個祠堂博物館。
土樓—-道韻樓
道韻樓位於潮州市饒平縣三饒鎮,明朝永樂年間時間,至今近600年,是全國最大的八卦形土樓。土樓鼎盛期共住600多人,現在仍有100多人居住。土樓的特色,是處處與八卦相關,所有建築的數目都是八的倍數,如水井32眼、天窗16個、房72間、梯112架。土樓全部使用竹釘,歷經多年,至今仍無腐朽跡象。樓周設有槍眼、炮眼外,樓門頂還特設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,全樓具有防水、防火、防旱、防震、防颱風、防獸、防賊、防兵亂等八防功能。
樓中除了各家各戶自由的水井外,還特意在樓中陽埕左右挖二眼公用水井,以象徵太極的兩儀。而且,與其他土樓獨門出入不同,該樓還仿照諸葛亮八卦陣,按生門入、休門出的原理,特地在大門一側另開一休門,讓族人從此門出寨。
古城—-潮州古城
潮州城始建於隋朝,現存城樓城牆,俱是近世修建。只有金山下一段,才是兩宋的舊建築。舊城區內,以太平路為中心,橫巷兩邊延展,如“非”字。太平路即牌坊街,鼎盛期曾有牌坊47座,在長僅1.6公里之內,平均34米就有一座。其數量之多,分佈之密,為全國罕見。
每一座牌坊,都記錄潮地一段可歌事蹟,如金榜題名、如出將入相、如急公好義等。
古刹—-開元寺
開元寺位於潮州舊城,是唐代開元年間全國興建的十座開元寺之一。至今十存其四,潮州是其一,但已是幾經修葺,不復舊觀,只剩石經[巾童]、大雄寶殿殿臺四周的石圍欄、紅銅香爐等少數唐代舊物。不過,寺內大量宋元明清建築,同樣珍貴。
寺內最具建築科學價值的,是進門的天王殿。據當代建築專家考證,日本著名東大寺佛殿的宋代建築模式,與現在潮州開元寺天王殿一摸一樣,證實天王殿為宋代建築,有很高的研究價值,并譽為“古代建築藝術明珠”。天王殿保留了不少漢代和南北朝時期的特點,是國內現存較少見的早期木構建築。而從規模看,天王殿面闊11間,是傳統木構建築的最高規格,與北京故宮太和殿及太廟同級,是全國漢地佛教寺院同類殿宇中最大的天王殿。
古橋—-湘子橋
潮州湘子橋,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。由於韓江險惡,廣濟橋從興建到最後定型,歷經數百年,傳說要八仙之一的韓湘子顯靈施法,才能建成,因此每個潮州人,都習慣叫她湘子橋。“十八梭船廿四州”,湘子橋形制獨特,集梁橋、拱橋、浮橋於一體。江岸兩邊是固定的24座橋墩,江心一截,因水流遄急,不易為墩,就用18艘小船並排相扣,連成浮橋。白天浮橋合攏,讓人車通行,是閩粵之間的交通要道;晚上浮橋逐船撐開,韓江航道暢通無阻。
湘子橋是潮汕的象徵,可以說每個潮人,心中都有個到此一遊的湘橋夢。民謠謂:到潮不到橋,白白走一場。湘子橋過去是閩、粵、贛的樞紐,橋上又有眾多樓臺,因此很自然就成為交通、貿易的中心,橋上百業興旺,車水馬龍,形成獨特的橋市。不過,今天已不復舊貌,只剩買票才能看到的空臺。
古人—-韓文公祠
韓愈是歷代貶官來潮的人中,聲名最著的。唐憲宗時,韓愈因諫迎佛骨而被貶潮州,他在潮興教辦學,傳播中原文化。雖然在任短短八個月,難望大成,但後來者都以他為宗,以利號召。尤其宋朝,幾乎將一切功勞,全歸韓愈一人。更將潮州的山和水,都改姓韓。韓文公祠始建於宋初,北宋中葉遷於韓江東岸、湘子橋頭的韓山現址。
韓祠依山而建,使入祠者始終處在仰望的角度,這正是建祠者的考究,表達潮人對韓愈的景仰。建祠時適逢蘇東坡貶官惠州,潮州知府特赴惠州,請蘇軾為辭紀念。此即“文起八代之衰”的出處《潮州昌黎伯韓文公祠碑》,至今祠內還有後世所刻石碑。韓祠大門牌樓,題字者是中共已故領袖胡耀邦,一個公認的清官。一個清官,一個諍臣,遙隔千年,肝膽相照。
牌坊—-十相留聲
潮汕被譽為古華夏文化的典櫥,自然是因為潮人來自中原仕族移民,離鄉越遠,將自身文化保留越存。因此今日潮汕,仍然隨處可見漢唐中原文化的遺留。但另一方面,也同潮汕歷來是貶官熱點有關。大量被貶來潮的中原士人,亦將中州文化散播潮汕。尤其在唐宋時期,貶官多為正直感言的名臣,他們帶來的,更多是浩然的正氣。在唐宋兩代,共有十個貶官,或來潮前、或來潮後,曾居宰相之位,他們在潮期間都多所貢獻,并對潮人影響深遠,因此潮州人特為他們樹立牌坊,謂之“十相留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