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逢時武進士逸事(周振基、周博軒父子先祖)

    潮州商會會長周振基博士之17世先祖為周逢時武進士,祖父為周璧臣,父親為周錦波。祖父及父親都在汕頭祖屋「進士第」出生,周錦波年幼時隨父親移居香港。周振基博士為24世,其獨子周博軒為25世。周逢時為清朝乾隆十年(1745年)乙丑科武進士,是年全國賜封85名武進士,廣東佔了7名。武進士要在御前武殿試金榜考取文化課《武經七書》策論及弓馬技勇,拔尖者才能獲皇帝賜封,可謂文韜武略,光宗耀祖。〈泗水周氏元宵「丁酒」宴〉一文,寫了周逢時乞旨回鄉侍親,扶貧問苦,主張廢除「丁酒」宴的逸事,令人感動。
    泗水周氏元宵「丁酒」宴
    在農業社會,潮汕鄉村凡年前生過男孩和新婚的人家,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設宴招待族親,慶賀「出丁」,俗稱「丁酒」或「做丁桌」。
    泗水周氏宗族十八鄉(今臚崗、峽山一帶姓周的18個鄉村)自明清以來,與其他各姓氏宗族一樣,流行「丁酒」宴風俗。富裕人家自然把「丁酒」宴看作一件大事,在攀比心強、愛面子的心態慫恿下,凡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十分重視辦「丁酒」宴,認為「丁酒」宴花的是體面錢,以辦得盛大引以為榮。然而,「丁酒」宴對於貧苦人家而言,巨大的金錢支出就成為一種負擔,但為了不失面子,他們也會四處借錢,造成負債累累,成為一件難以承擔的事情,下面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
    清朝乾隆二十一年(1757年)12月末某一天,溪尾周村(現為臚崗鎮管轄)有一年輕婦女牽童背嬰,淚痕滿面向玉峽(峽山區古稱)方向急匆匆奔去,差點與一位長者相撞,長者見狀,心生疑慮,於是詢問所為何事,得知年輕婦女為辦「丁酒」宴而不得不忍痛到玉峽一帶賣掉長子,於是從身上掏出些許銀両,贈與這位婦女,並勸說她把長子帶回家後,準備元宵「丁酒」宴,並囑咐她,到時他也會到溪尾周村赴宴。舊時潮汕鄉村有「生阿細,賣阿大」或者「生阿弟,賣阿兄」的說法。
    這位長者姓周,諱逢時(1714—1786),名毓位,字欽祿,號宜亭,別號寄軒、篤之,是泗水聯橋東(現為臚崗四和村管轄)人。周逢時自幼精通「四書五經」,事親至孝,文武雙全,乾隆九年鄉試得中甲子科舉人,次年乾隆十年(1745年)連捷,高中乙丑科武進士。周逢時以雙親年邁為由,殿前乞旨回鄉侍親,並言明他日朝廷召用,願意馳軀效勞。乾隆大為讚賞周逢時忠孝兩全,特降旨讓其衣錦榮歸。周逢時歸鄉後,熱心公益,族人尊稱為「進士爺」,聲名威望甚大。那天正值周逢時從玉峽好友家做客歸來,途中與婦女相撞而遇,遂知道這件傷心事。
    到了元宵佳節夜晚,周逢時準時往溪尾周村蓮溪祖祠內赴「丁酒」宴。酒過三巡,他語重心長地說:「今日之喜酒,請各位盡興而歸,不過就只此一次了。」眾人聽罷皆愕然。這時,周逢時站起身來,指着要賣兒辦喜宴的年輕婦女,說:「這位母親賣長子為幼子辦此『丁酒』宴,我們吃了這樣的喜宴能心安理得嗎?」眾人如夢初醒,才知道周逢時「只此一次」的意思。周逢時接著又說:「人非草木,孰能無情,賣子之舉,迫於無奈。」他又歷數「丁酒」宴這一例俗的危害性,句句入理。在座族親眾口一辭,同意由「進士爺」主持,宣佈廢除「丁酒」宴例俗,又議定今後新婚者只在祖祠內掛一燈籠,既簡單又顯得隆重。對辦父母的喪事也從簡,特別廢止以酒宴餉謝弔唁親友的陋俗。他的各項倡議得到絕大多數族親的支持,特別是廢除「丁酒」宴,眾人皆同聲讚好,從此周氏宗族再也沒有舉辦「丁酒」宴,後人提及此事,總忘不了「進士爺」的功勞。
    泗水周氏宗族正式宣佈廢除「丁酒」宴,勇於衝破傳統和陋俗的束縛,在潮汕各姓宗族中為第一次,至今已有250年歷史。雖然現在泗水周氏宗族還有極少數人和個別村落復古元宵夜的「丁酒」宴,已多隨人意,豐儉由人,不會有人計較了。
     20130724151121934

    周逢時武進士及夫人繡像

    20130724151350604
    乾隆十年賜封周逢時武進士之牌匾
     20130726160721208
    周振基太平紳士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博士
    20130724151544402
    汕頭市政協常委周博軒伉儷在祖屋「進士第」前
    中央電視台來汕拍攝《父輩的故鄉 我的家》
    近日,中央電視台《故鄉》欄目組到我市拍攝《父輩的故鄉 我的家》。該專題片以四代僑商 — 周博軒回鄉創業的故事,生動展現汕頭獨特的華僑歷史文化,以及近年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所取得的喜人成就。讓觀眾與片中的人物一起走進「大特區時代」的汕頭 — 完成一次全新的「尋根」之旅。該專題片攝製完成後將於僑博會期間在央視播出。
    《汕頭經濟特區報(2013-07-13)》
    本网站(或页面)的文字允许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 和 GNU自由文档许 下修改和再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