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汕概論
序言
有人說,潮州人是中國的第57個少數民族,因為她雖是漢族,但文化民俗相較北方主流,卻顯得特立而另類。其實,是潮州人的祖先從中原遷移入潮,將古漢文化保存在潮州;相反中原歷經變異融合,反而失落古意。從這個角度看,是古漢民族今天成了少數民族。
潮汕方言,被譽為中國最遠古最特殊的方言,因為潮語保留了最多最遠的古代漢語音韻、詞彙和語法。同樣地,是北方歷經民族融合,少數民俗語言元素大規模影響了現代漢語,因此古代漢語才成了方言。
潮州與潮汕
潮州一詞,今天有大、中、小三重涵義。狹義潮州,指現在的潮州市市區,過去的潮州府城。中的涵義,指現在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—潮州市,轄市區兩個區,及潮安、饒平兩縣。廣義的潮州,則指過去潮州府所轄範圍,包括潮州府城、潮安、饒平、澄海、潮陽、揭陽、普寧、惠來、南澳諸縣和汕頭市區,涵蓋現在的潮州、汕頭、揭陽三個地級市,另外汕尾市的海豐、陸豐,一般也視為潮州,因為當地主要人口講的是潮語。
由於進入20世紀後,汕頭長期作為地區首府,因此潮和汕,是粵東地區不同時期的名稱。後期一般以潮汕代替廣義的潮州,以分別狹義潮州,并不是潮州市和汕頭市的合稱。
潮汕地理
潮汕地處廣東省東部,與福建省南部接鄰,北面蓮花山,東面鳳凰山,西面大南山,三山環抱,南臨大海,中間潮汕平原,是廣東省第二大平原。潮汕地區平原面積佔總面積40%,比全國的12%高出甚多,與美國相若。平原地區以潮語民系為主,山區則以客家語民系為主,鳳凰山上另有數千畬族聚居。全潮汕只有澄海沒有客家人。
潮人
一般定義是潮汕地區操潮語的人,以及海外潮僑後代,還有散居全國各地的潮汕移民。一般統計大約潮汕一千多萬,海外一千多萬,全國各地一千多萬,合共約四千多萬。
潮人的來源,是歷代直接或間接南遷的中原仕族,融合當地越族土著而成。潮人稱「褔佬」,因為主要從閩地遷入;又稱「河佬」或「河洛」,因祖先來自中原河洛,主要是河南山西,但「褔佬」「河洛」,也可能只是一個音,潮人常講「好啰好啰」。
潮州歷史
潮汕古為百越族聚居之地,秦時納入皇朝版圖,有少量駐軍徙民。漢屬南越國,置揭陽縣,400年間初步漢化,已經有人舉孝廉。
東晉改義安郡。永嘉年間,中原蒙難,中州仕族避難江左者十之六七,之後再遷入閩,輾轉入潮,部份直接進入潮汕。
隋改稱潮州。因當時汕頭等地尚未形成,潮水能達潮州,故取其潮水往復之意而名。
唐時潮地人口仍以百越為主,仍是未開化之地,因不服漢治而時生叛亂。高宗時派兵平定漳潮之亂,亂平留兵駐守,這是中原漢人首次大規模徙入。
唐末五代戰亂,波及江左。避難江左和福建的中原仕族,再度南遷,幷於宋初陸續遷入潮汕。這次遷徙規模之大,逆轉潮汕的格局,無論人口和文化,漢族都取代越族而成為主體。這些文化,因潮汕地僻路遠,而避過了中原民族融合的文化衝擊,得以長久保存。因此潮汕文化,有很深的宋代烙印。
之後明清兩代,閩人遷潮的規模更大,最終形成閩南潮汕密不能分的文化血緣關係。
潮汕經濟
很多著作喜歡說潮汕地少人多,糧食不足,并因貧窮而促使潮人到海外謀生。實際上潮汕自古卻是地僻人稀,而且因靠海而海產豐富,是個富饒之地,亦因此才吸引大量移民。直至清中葉,才出現地少人多的情況。到晚清時,因為全國性農村破產,才和全國一樣貧窮。
隋代遠征琉球國,軍隊就從潮州出發,從此開始了潮人的海上貿易歷史。宋代社會經濟發達,潮汕海外貿易得到很大發展,明清臻於鼎盛。海外貿易成了潮汕經濟的重要支柱,幾乎給養一半潮人。這一方面繁榮了潮汕經濟,改變了潮汕的經濟結構和形態,舒減了潮汕因人口膨脹帶來的養活壓力;另一方面開啟了潮人出洋的大門,促使更多人到海外尤其南洋發展,甚至還改變潮汕的民風民俗。尤其晚清貧窮,更迫使飢餓的潮人空前過番謀生。
乾隆間潮汕儉收,朝廷特准潮汕到泰國進口稻米,開啟了之後兩百多年的稻米貿易。而明清兩代的海禁,則促進了潮汕的走私活動,從此成了潮人的傳統,直到改革開放仍然如是。
潮人由於有悠長的經商歷史,因此對商人並不鄙視。相反,視經商為入仕之後的第二等前途。傳統至今,人人都爭當老闆,自立門戶。結果由窒礙了潮汕地區的產業發展。
潮汕文化
毫無異義,潮汕文化是古代中原文化的遺留,而且是保存最多最古的,這是大多數研究的共識。
至於潮汕文化的特點是什麽?多數研究認為是“因為地少人多,必須精耕細作才能養活人口,因而培養出來「精細」的特點”。然而證諸史材,精細或許是潮汕文化的特點之一,但一不是因為地少人多,二更不是核心。
真正的核心,是「移民」。具體表現為敢於冒險、敬祖重親、講究生活。
潮人由移民而成,因此潮文化基因里,有很濃的移民意識。他們不惜千里走到天邊海隅,為的就是遠避中原的紛亂,平靜享受生活,安居、樂業。
從出走,他們敢於冒險。
從遠徙,他們必須敬祖重親。敬祖使他們雖離故土而心存根本,重親讓他們寄身異地而團結自衛。
從安居,他們不理世事,講究生活,追求閒適。
這些特點,對內或許會失諸各家自掃門前雪,但對外,又往往能團結互助。
總括而言,由於遠離中原,與世隔絕,潮人最大地承傳了古代中原華夏敬祖重親的宗法觀念,講究倫理。而良好的經濟條件,尤其冒險海貿、過番、以至走私所獲得的財富,使他們得以講究生活,追求精細,甚至攀比豪奢。
這一切,最終歸結成一種象徵,就是「工夫」。潮州工夫茶,正好體現了這種追求閒適生活的講究。
潮語
潮語的主體是中原古漢語,再融合古越族土語,以及番夷外來語,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方言。它大量保留古漢語的詞彙和語法,同時又存在大量潮地獨有的方言字;它文白異讀,幾乎通篇不同;它連讀變調,規律複雜而清晰。
不過,潮語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,潮汕大地雖同說潮語,但各地潮語,卻有不同口音,所謂潮州九縣,縣縣有語。至於孰為正宗、孰為標準,則至今莫衷一是。
大體而言,潮州府城和汕頭市區,作為前後不同時代的政治中心,兩者在“正宗”和“標準”的競爭中,擁有官式的優勢。但是,汕頭歷史短暫,汕頭市區話形成較晚,因此汕頭話無論使用或影響範圍,都非常狹小,沒有獲得其他地方的認同。而潮州府城話,則因為語腔偏軟,在失去當然有約地位後,備受挑剔。由是,與府城音接近,又比較硬朗的澄海話,反而被廣泛接受成為代表。不過,由於上述三者都有重大的缺陷,因此在一段頗長的時間,潮汕官方的廣播語言,用的是一種澄海潮州的混合腔。
但是無論如何,潮汕各地的人,都不會學習什麽標準潮語,各地的人,都只會繼續講自己的鄉音。